从海淀黄庄到明诚: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王龙老师

任教语文及人文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

十年中小学大语文教学和课程设计经验

海淀黄庄明星教师

独立创作解读四大名著

乐乐课堂古诗文等音视频内容播放量超千万

 

01

传道的人

 

钱理群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他提到,“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而“语文教育的目的、还有整个教育的目的、包括现代化的目的也一样,就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语文老师的责任是,”给孩子以梦,给孩子一个‘精神的底子“以支撑他们的理想和信念。

 

如果要问王龙是一个怎样的老师,用他自己的一句话概括就是,他想做一个“传道的人”。从北京大学毕业以后,他本来的梦想是做一名记者,因为喜欢写作,想要忠实地记录和传播不同生命体的故事。后来阴差阳错进入了教育行业,一路走来就是十年。这期间,他成为了家长们竞相追捧的“海淀黄庄名师”,但从某种程度上也成为了“鸡娃”和功利主义的代言人。

 

只是对于王龙而言,无关外界的看法,从始至终未曾改变的是,他希望通过语文教学,和孩子们分享自己对生命的观察与解读视角,保护孩子们那颗仁爱、敏感、对世界充满热爱和好奇的本心。

 

王龙老师课下给学生讲解知识点

 

王龙对于语文教学的这一认知,或许是源自于他高中时期的语文老师--马杰石。每当聊起马杰石老师时,王龙的眼神中即刻就会流露出带着少年气的兴奋。在他的印象中,马老师的教学是追逐本心,以最真实的姿态呈现在大家面前:在别的学科老师忙着开类似《精英物理》的刷题班时,马老师开设了《京剧赏析》的选修课;在别的学科老师都抱怨上课时间不够,讲不完知识点时,马老师在课堂上分享着自己爱读的那本钱锺书的《管锥编》,而且当时还因为书太贵只能每天中午窝在新华书店的角落里偷偷蹭书。

 

在学期末的班会上,当各科老师坐在教室后面,让学生们自由选择去找喜欢的老师聊任意话题。王龙和他的四十多个同学一拥而上,全都奔向了马老师。

 

他就是这样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王龙评价道,在马老师身上,他学到了一个好老师应该将自己真实地呈现给孩子,和孩子们分享生活中的坦然与窘迫,生命中的潇洒与脆弱。也正因为如此,王龙将自己的课概括为“不是就着课本讲课本,而是就着人生讲人生”。在讲史铁生《秋天的怀念》时,他讲到少不更事的追悔和母亲小心翼翼的爱,二十多个孩子和他一起,红了眼眶。

 

而这,也是王龙的“传道”中他极为看重的一点——如何共情。

 

在王龙看来,好的文章除了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传递情感。阅读理解所考察的正是孩子是否能设身处地体会他人处境,从而有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做的,是创设适合的氛围与情境,分享自己的心路与经历,激发或唤起孩子们的理解与表达。

 

这种共情能力,并不仅仅运用于语文学习之中更是体现在孩子们每一天的生活中。不能理解作者,也就不能理解父母和身边的人与事。

 

好的教育,是能够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帮助孩子建立和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紧密链接。

 

 

02

文人与匠人

 

“得语文者得天下”——随着中高考的进一步改革,语文在应试中的重要性不断被提升。但在当前的教育语境下,“应试技巧”与“学习兴趣”常常被认为是相悖的两端。于是,焦虑的家长们在“如何提高应试成绩”与“如何保护孩子的语文学习兴趣”间辗转犹疑。但在王龙看来,这二者并非不能两全。

 

王龙喜欢研究“产品”,研究“如何让一个知识点听起来更有趣,更容易被理解和被记住”。

 

王龙老师讲解趣味故事让学生牢记知识

 

例如,他发现孩子们阅读原著困难,但四大名著又经常会出现在考试中,于是写了一百多万字的书稿,用儿童易懂的语言来解读四大名著,帮助孩子理解四大名著背后的故事;古诗背起来难免枯燥,他就用故事、唱诗、填词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孩子们爱上古诗;《论语》艰涩难懂,他就把每一字每一句背后的故事挖掘出来,在课堂上娓娓道来。

 

我们常常能在王龙的课堂上听到一些令人莞尔或深思的好故事,比如:“金箍棒为什么重13500斤?原来这是对应道家中平静状态下一昼夜的呼吸次数,所以金箍棒有平心静气的意思,人们也是依靠平心静气才能斩妖除(心)魔”。

 

 

“为什么孙悟空的官职名称叫弼马温?这是因为古代战马常受瘟疫侵袭,古人认为母猴的尿能够帮助祛除马儿的瘟疫,所以取“弼马温”作“辟马瘟”的谐音,同时也是讽刺孙悟空是个母猴”。“为什么我们说‘买东西’,却不说买‘南北’?因为《周易》里东方属木、西方属金,木金均是可以放在篮子里互相交换买卖的。但南方属火、北方属水,水火不能交易。”

 

他不仅爱讲书本上的故事,更爱书本背后的故事;不仅爱讲现代文学,也爱讲中国传统文学。在王龙的课堂上,古文与现代文出现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现代文能讲出古韵,古文中也有现代性。就这样,传统与现代,虚构与现实在课堂上交织飞扬,孩子们听得入神,在故事的讲与听中,语文能力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提升。

 

这是王龙作为“文人”有趣的一面。

 

而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多年浸润的经验,也赋予了他“匠人”扎实的一面。

 

语文是无法靠刷题速成的,这一点他反复提到,而是需要以工匠的精神日积月累。小学阶段的语文基础能力构建非常重要,拼音、识字、词汇、基础的文体知识……没有它们,就读不懂文章,理解不了基础的文意,更遑论文章的深度分析以及抓取文章中的逻辑与情感信息。读不懂,就会失去兴趣,也就无法依靠大量阅读来提升语文能力。

 

不过,王龙强调的以“匠人”精神学习语文,并不意味着只看重技巧或概念。

 

他提到,现在的语文教学经常会变成教数理逻辑,以概念优先,例如讲修辞手法:比喻、排比,总是先讲概念,然后套例句。但这种方式并不适合语文学习,技巧只是临门一脚,是孩子们在大量阅读之后,就能轻松获得的能力。

 

因此,归根结底还是需要回到阅读上,选择合适的、经典的阅读读物,不一味追求阅读量或是阅读速度,而是在深度和广度之间达到平衡,帮助孩子在阅读中收获快乐。

 

除此之外,王龙认为写作也是一种“匠”的能力,孩子的写作通常要经历三个阶段: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是山。他主张孩子在第一个阶段,通过大量阅读、抄书,积累阅读量,从而把被动词汇变为主动词汇;到第二个阶段,通过仿写,对句子的用词、结构进行体悟,继而通过模仿进行深度学习;第三阶段才是自由写作。经过这个过程,孩子写出的文字就有了沉淀。

 

 

王龙展示了一篇学生的作文片段“树叶轻巧地从树上跃下,有徐徐地飘落下来,慢慢地,轻轻地。树林里,小蹊上,望去,地上布满了叶子。在落叶的世界里,静坐一旁可读书,捡拾几片可作书签,以手拨之可玩耍,于空中撒之可拟作下雪。有趣极了。太阳暖和和的,落叶静悄悄的……”

 

这是让孩子们仿写的朱自清的《春》,整篇文章写下来,一气呵成,非常顺畅,这个写作的过程就展现了孩子创作的自由感。

 

 

03

有温度的人

 

当不免俗地被问及为何选择明诚时,王龙的答案是:教育有身教和言教。一方面,和培训机构相比,全日制学校提供了更多身教的场景,让老师有时间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能够以更深入、长久的方式来传递自己对于生活的态度和理解。另一方面,明诚有他最信任的伙伴,在言教上积攒的多年经验,还是希望继续和伙伴们一起再提炼、打磨和运用。

 

言传身教,语文不仅存在于课堂之中,更是在生活的点滴中。语文让孩子们有发现美、表达美的能力,但是,技巧的练习是否会消耗这种能力,让孩子的阅读和写作兴致下降?

 

王龙老师和学生们一起

 

关于这一点,王龙读了一封信来解答,那是他在今年其夫人三十五岁生日之时所写。

 

信的开头如下:

“生日快乐,我亲爱的珍珍。今天是你的生日,祝你生日快乐。想来很多人是不愿意提及年龄的,因为每到生日总会让人们深感光阴的荏苒,以及自己无力抓住时间的挫败感。但你不觉得么?你好像是时间老人最疼爱的孩子。他轻抚你的面庞,让你并非被岁月所雕刻,而是愈发变得和蔼、庄重和美丽。他向你轻声低语着生命的秘密,让你不在泥淖中挣扎,而是眼睛愈发智慧,做事愈发有德行。所以,生日在你身上,的确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

 

读完时,周边尽是艳羡之声。王龙说:“每年我都会在我夫人生日时写一封信赞美她。这是我们之间非常重要的表达方式,和父母、和孩子也一样”。“语文是用出来的,不止是在课堂上,更是在生活中。我会鼓励孩子用文字和自己的觉知去创作美。希望他们在语文课中学到的东西,不仅变成分数,更转化成生活的温度。”

 

现在,王龙在明诚学校也在带着孩子们创造温度。他留给孩子的第一个作业,是寻找父母的十个优点。也曾经有学生专门找到王龙,向他倾诉自己对父母的愧疚。他的课程不经意地传达给孩子爱的力量和信念。语文,真正成为了一门有温度的生命学科。

 

所以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语文老师?
 
语文学习的深度决定了我们的思维深度,也决定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他们的信仰和信念。

王龙老师开设的论语讲堂

 

正如钱理群先生所说:“语文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讲的是语文教师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应有的自由 、独立思想;语文教师应该是‘可爱的人’,讲的是对学生精神成长影响最大的语文老师的人格魅力;语文老师应该是‘杂家’,讲的是语文老师的知识结构。
 
王龙老师正是这样,坚守自己的本心,传道授业的同时,给生命以滋养,在被时代侵蚀的洪流中,帮助孩子们始终葆有体知生活温暖的能力,探索的精神,和对未知世界的美好向往。
 

王龙老师也将在12月18日及19日的明诚说明会中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并为5年级及以上学生开设文学体验工作坊:开眼看《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