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老师的人文课 | 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王浩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系
人文和艺术学科明星教师
曾任教于清华附中国际部等双语创新学校
主要负责明诚小学阶段的人文课程
无论是读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还是读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的《全球通史》,我们都能感受到宏观视野叙述的立意和高度。不计较个人的愚贤得失,而是以大的问题为导向,或从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层面,或从科技、文化的层面,来考察人类发展乃至地球发展。
这种宏观的视野是一种相对客观的视野,能够培养孩子们跳出当下所处立场,用第三者的客观视角观察世界的能力,这就是我们的人文课最想传递给孩子们的。
以下是人文老师王浩关于他对人文课的理解和自述,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明诚人文课的魅力。

1998年初,受北京大学何姝老师的推荐,我前去一个纪录片摄制组帮忙。该摄制组来自英国,专程来华拍摄名为《龙腾The Dragon's Ascent》的纪录片,文案上写着该片是为纪念英国学者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我有幸参与其中,虽然当时只是打杂,且当时对李约瑟本人包括他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也了解不深,但是后来的经历却仿佛暗示,那次经历是心中某些东西萌发的起点。
作为“李约瑟难题”(Needham's Grand Question)的提出者,李约瑟的确给所有的中国人提出了一个了不得的“核心问题” (Essential Question):“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技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中国发生?”
中国领先过,中国也落后过。我们终于知道,利玛窦(1552-1610)当年带来的那张世界地图没毛病,反而是我们自己以往对世界的认知却存在很大偏差。在过去近两个世纪中,中国人用汗泪血命、真金白银交够了之前由于认知偏差欠下的学费。这种校正过程,充满痛苦。
人文既是对自己民族的文明的学习和审视,也是对其他文明的学习和审视,看古代中国的历史,也许会受到其他民族的仰视,看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又可能被俯视,而只有立足本民族,面向世界我们才能找到平视自己的那一条路。
人文的学习正是在寻找平视自己的角度。

01
人文课讲什么?
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由概念和物质构成。”概念因人而生,又与物质紧密相关,或许“人文课”会更多地聚焦于概念世界,世界很大,包罗万象,在小学阶段,如何呈现具备足够广度又不乏深度的内容是需要考虑的。
在小学阶段的人文课,我会用一棵有七根枝丫的大树来展示,7根树枝分别代表来7条相对独立的时间轴,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人文课的时间轴和脉络。

|人文课的7根时间轴|
时间轴01
Big History
从大爆炸到农耕文化
人文从字面上的解释也许就是人类的文明,但为何要从宇宙大爆炸开始,因为要谈人类的起源,需要先了解宇宙的起源。
我们生活的这个宇宙曾发生过一些非常重要的事,尽管我们完全没可能参与其中,但至少,可以依据假设,通过证据,计算出过往的情形。
比如,在宇宙大爆炸最初的0.01秒就已将之后138亿年的大局敲定;从最初0.01秒到第3分46秒,宇宙创生过程仅剩一些收尾工作;之后,除了突破“氘瓶颈”后发生的“宇宙资产大重组”之外,在接下来的70万年时间里,并没有太多值得记述的事发生,直至首批稳定原子形成;而后,引力开始了润物细无声地塑造宇宙的过程,恒星像一个个“氢弹蜡烛”般点亮夜空……


当我们把时间尺度放到最大,用“大历史”视野审视人类所生活的这个小盒子——宇宙的发展历程时,会发现人类为了认识宇宙,曾经付出过无法想象的巨大代价和艰辛努力,对于宇宙的认知也并非一蹴而就,人类曾经付过的昂贵“学费”,这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时间轴02
Origins & Development
源起与发展
作为人类,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思考的问题就是人类是如何起源的,孩子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早得多,他们对此的探索和提问方式可能是:我是怎么出生的?或者类似于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我们在课堂上也会讨论鸡和蛋的问题,我会让孩子们充分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再将进化论的讲解引入这个问题中,让他们有更深刻的印象和更好的理解。

当我们讲到旧石器时代时,我抛出一个观点:旧石器时代是一个被低估的时代。
一方面,由于可供佐证的东西非常有限,我们难窥当时社会之全貌,也并不能准确地判断那个时代的人类文明的真实状况。
举一个大胆想象的例子:今天大多火葬,人不留下遗骸,更难形成化石,若其他大部分辉煌文明最后也难逃灭失命运,那么,100万年后,某考古学家只能找到不小心掉进冰裂隙的几个登山者的遗骸,试想,他们会作何判断?也许是:“哦,这些100万年前的原始人,拥有非常稀少的人口,大多生活在寒冷地带,以登山杖和钉鞋为主要工具……”以此回望旧石器时代,我们确实的信息有多少,不言自明。

另一方面,厚今薄古者自鸣得意地认定自己(当代智人)最成功,对于其他已经灭绝的人种以及比自己稍早出现的同胞有着不公平的判断,例如欧洲中心论者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傲慢与偏见。
上完课,我和孩子们一起重新评估旧石器时代,理解人类从几乎灭绝到主宰地球资源,这一切是怎么实现的?
回溯历史,看看,我们终究是怎样成为今天的我们的。
时间轴03
An Outline of World Histrory
世界史纲
地球村发生过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当中国文明出现且蓬勃发展时,希腊-罗马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或正值鼎盛或走向衰落;中国文明的连续性和稳定性,让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均成为了世界中心,中国文明是最持久最璀璨的那颗明珠;而欧洲大陆上由于游牧民族的迁徙和侵略,导致古文明帝国的衰落,迸发出了新的经济形式.......
“世界史研究中有许多基于欧洲中心论以及服务于欧洲中心论的思想,学生们随手接触到的畅销著作可能多是基于这样的理论呈现,在具备足够的甄别力之前,若只建立起单一的观点和视角,就有失偏颇了。”
例如对封建社会的定性,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时间朝代划分,几乎都是依据西方的分封制来定义的,而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更为复杂的一套体系,套用西方的模式并不适应。
但是西方的这些政治制度理论风靡全球,为史书著作提供着标准和定义,这些标准很可能会将中国的历史边缘化,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
在我的课堂上,在关于世界史的诸项讨论中,我会尽量展示给孩子们关于这个问题的不同观点,让孩子们自己思考,然后做出自己的甄别,讲述自己的理解。


以上是带着孩子们用纸拼出来的地中海,绳子是著名的大河,猜猜看是哪些大河?
时间轴04
the Middle Kingdom
“中央之国”
自称“中央之国”的中国,究竟经历了怎样的漫漫长路,才从鸿蒙初开走到文明的门槛?
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中国的史前至国家诞生。
囿于正统王朝史模式,我们在溯源历史时,到夏商周三代,似乎路就不通了。
直到近几年,大概是在2019年7月,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之后,三代之前早期历史才得到重视。
中国的史前历史的研究让我们发现,中国文明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间,影响也更为深广。
李济(1896-1979)先生在研究我国早期历史时,曾引用《诗经·商颂·长发》中“相土烈烈,海外有截”作为旁证,提到可以用环太平洋角度来审视早期华夏文明,在南太平洋诸岛上会使用“远洋独木舟”的人们与中国人有着特殊的渊源,这些都让我们看到,华夏文明也许远比想象的更宏大。



学完华夏史前史,接下来的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朝代的更迭是重要的拐点和衔接,是让孩子们理清时间历史脉络的第一步。
政治制度如何被延续和逐渐演变;农耕经济为何持续占据着主要的经济位置;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唐诗宋词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探讨和学习。
中华的“上下五千年”,想要面面俱到似乎不太可能,由点及线,再及面的方法是现实可行的方法。
在有限的时间里,若只能选择一个单元先带学生领略,那就非先秦诸子百家莫属。
古人辉煌而独特的智慧,蕴藏着源远流长和独树一帜的文化,争鸣之风采,智慧之结晶,值得我们一起去探究一番。



图为学生在摆放和辨析华夏地缘板块中的重要元素,提示一下——绿盆是“四川盆地”,其他的你可猜到是什么?
时间轴05
Arts and Humanities
人文艺术
孩子们也许是从一首古诗开始感受中国古代的文化,从一篇童话开启对西方文化的认知;从电视上的一段飞天舞看到中国古代艺术之美,在美术教室看到了大卫的雕像从而触碰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巅峰艺术。
人文艺术,在现代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融入在生活的点滴中。
而关于人文艺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它并不能独立于技术之外。
大卫·霍克尼(David Hockney,1937-)在其著作《隐秘的知识——重新发现西方绘画大师的失传技艺》中讲述了光学镜头的观看方式如何逐渐主宰绘画作品面貌的过程。
他几乎是动用了所有当代科技手段,进入到古代西方绘画的亚显微结构中去分析作品,从而让我们一窥大师的高明之处,另一方面,技术的进步实际上也成为西方绘画自身演化的动力。
所以,我希望,在人文课上,孩子们不会将艺术和科技分置于两个割裂的领域中,而是融合在一起来理解。
时间轴06
History of Technology
科技史
从工业1.0到将起未起的工业4.0,从蒸汽机到电气化再到电脑、互联网。在前三次工业和科技革命中,很遗憾中国都滞后发展,然而我们将不会错过第四次科技革命。
技术或许不能必然实现人的幸福,但技术进步本身塑造了整个人类的历史,回看整个近现代史,毫无疑问,三次工业科技革命是占据着主要位置,也是主流史学所书写核心内容。


科技史似乎是与我们现代生活最贴近,影响最深远的一段人类文明,我们要温故知新。
学习科技史,有其现实意义。
时间轴07
A Tour Round The World
观世界
我们人文课的学习并不止于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视角和视野,是如何立足于中国对世界进行观察。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我们会提到有哪些国家受中国的影响同样会过中秋节;也会讲述各国与月亮有关的神话故事,中国的嫦娥奔月的故事,北欧神话中的“天狼吞月”,古希腊神话里的月亮女神塞勒涅和阿尔忒弥斯。


贯穿美国文化和历史的感恩节,我会从五月花号抵达美洲开始,讲到林肯在1863年宣布当年11月为感恩的纪念月,再到1939年富兰克林·罗斯福为了延长圣诞节的节日消费潮而将感恩节改为11月的第三个星期四,两年后又将其改回第四个星期四。
当得知感恩节并不是一个全球性的节日,很多国家都是不过感恩节的,孩子们好奇,那些国家会过什么节日呢?
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节日,例如犹太人的光明节,中国的冬至等等。
透过一个节日或者一个事件来观世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古老的地缘板块,在当今世界,或许已经被边缘化甚至被遗忘,但在整个人类文明处于童年期时,这些板块曾起过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学生处在童年期时,恰好以孩子的眼光来审视一番人类文明的童年期。
观世界,得世界观。
02
人文课的工具和实践
地形图使用


人文课上需要经常用到地图。地图一旦挂到墙上,就成了毫无用处的装饰品。所以,在课上,我们用的是“地形图”以及“地形地球仪”,经常平放在地上作沙盘演练之用。
这么做是希望同学们用一种更直观的视角去俯瞰世界。洲界线、国境线所区格的行政单元,在地形图上让位于山川地貌所区格的地缘板块,试着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世界。
卡片的使用
在给低龄学生讲述一个较为复杂的故事时,我会制备一些画着人物头像的小卡片帮助大家理解,有些较长的外国人姓名,在不妨碍历史叙事时,也改成较为好记的名字。
通过这些直观的小道具的帮助,一些大段的叙事也能为1-2年级学生所理解。


模型和课程项目
课程项目是旨在让学生通过对“结构”和“关系”的学习,用自己的方式与全班同学协商、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完成一个项目。



我们的第一个项目——搭建一座属于班级的城市。学生们经过脑图解析、园区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几个阶段的预热,最终按照所选地块提出自己小组的设计方案并竞标,目前进入最终搭建程序。



我们还会通过对中外名画的解读,理解绘画者深埋在画中的线索,并和孩子们共同设计了一个“绘画谜题”:情节设定为“破案记”,学校的玻璃碎了,校长要求找到“犯罪嫌疑人”,而线索就隐藏在每个同学画的人物细节中,同学们脑洞大开,埋进误导信息以及有用信息,我们邀请了全校师生一起来找线索破案。


还有一个曾经让我最为自豪的课程项目——“巴黎圣母院”灾后重建设计计划。
在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18:50左右,巴黎圣母院发生火灾,整座建筑损毁严重。
事件发生后,我临时调整授课计划与学生们发起了一个临时项目——“巴黎圣母院”灾后重建设计。孩子们个个兴致高昂,全情投入。
一年级的Marvin说:“我要把巴黎圣母院的尖顶设计成火箭。”我问为啥。他回答道:“这样一旦发生危险,火箭就可以带着文物点火升空逃跑!”



学生们的巴黎圣母院灾后重建设计的最终呈现
03
甄别力和思辨力的养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然而,在人文领域修炼,要博采众长,在这一过程中,如何甄别呢?
从各方面来看,《丝绸之路》([英] 彼得•弗兰科潘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6)这部全球畅销书,都当得起“一部全新的世界史”的名号,然而对于“鸦片战争”,全书600页中仅有短短一句“与西方人对奢侈品相对应的,是中国人对鸦片的上瘾”(第236页)。
这一段对于中国近代史乃至整个世界格局都有至关影响力的历史,在这位英国史学家的笔下仅仅是不痛不痒的一句描述。
为了验证是否由于翻译造成信息丢失,我专门购买了英文原版书,翻到对应章节,赫然写道:“In a neat mirror image, rising addiction to luxury goods in the west was effectively being traded for - and soon matched by - rising addiction to drugs in China。”看起来,这位英国史学家对英国政府保护鸦片走私而发起战争,之后对其他民族所造成的影响与后果,都视而不见了。
我们可能没有义务去帮助英国人树立合适的世界观,但至少,在我们自己看书时,不要被带偏了,当拥有足够多优质可理解的资讯输入时,孩子们就能拥有甄别能力和思辨能力,这是人文课希望给到学生们的。

2020,人类进入“病毒纪元”。
在那个令人难以忘记的春节,所有人都在经历历史。我宅在室内,内心充满不确定。
当时,一种深深的无力感攫取了我,这是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我迫切需要得到力量。
当时,我带领学生一起读了一遍《1944:松山战役笔记》,整整60节课,大家分阶段把这本书读完了。
之前,我若是遇到难处,就会读一遍这本书,疫情大爆发之时,我觉得这本书里描写的内容可以给我力量,我也希望传递给学生们。
而读完后,学生们的反馈也让我觉得很棒。
人文,可以是力量的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