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催人熟——教育工程师的自我定位与成长
岁月流逝,美人迟暮,人人感伤,但回过头来,岁月在摇曳中,风化了所有的顽固和阙疑,让生命逐渐成熟与圆满。
在从教近10年的过程中,教育实践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由外及里,由浅及深,逐渐领悟到作为教育工程师的境界。
清华大学历史系硕士毕业
曾在北京十一学校工作
参与十一学校龙樾实验中学的创办
担任过学生成长中心负责人
教师家长联合会负责人
历史学科主任、研学课程主任等职务
这是3张照片,分别拍摄于2014年,2016年,2021年。
第一张照片拍摄的时候,我刚刚清华毕业,风华正茂,像个玉面小生,同事笑称我为六爷吴奇隆。当时入行教师,对教育的理解非常简单,做一个教书匠,掌握教学的技巧,运用历史的能力,传授历史的知识。学有所用,能够继续读书,专业素养不会丢失,也有寒暑假,岂不美哉。等到两年的教师生涯结束,发现期望成空,在教学之外,还有一个更高的境界是教育。教育与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两只翅膀,并行发展,相互不悖。
在两年的阅读和实践基础上,自己对教育有了凤毛麟角的感悟,且又跟随校长创建了一所新学校,所以有机会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实践于新校中,用自己的青春智慧兑换了教育的价值与意义。于是慨然有教育家的志向,认为任何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家,都可以构建自己的理论,形成自己的体系。
慢慢地,我越来越觉得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重视理论思考和搭建体系的时候,更要在实践中摸索与创造,行不能背于知,知需得于行,怆然而有教育工程师的领悟。
教师的定义偏重于技术,教育家的定义偏重于理论,教育工程师则更偏重于系统和实践,解决问题。
教育是整个社会系统的一部分,不能孑然独立,遗世孤行,同时教育自身又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举一隅而三隅必反,牵一发需动全身。
因此,教师必须是工程师,是掌握教育的内在规律,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人。
教师首先必须是环境工程师。性善性恶,性如白纸,是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经常辩论的议题,传说墨子有一次看见一个人在染丝,就慨叹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
四川的部分农村里,认为孩子出世后,性格会跟随他看见的第一个人,叫做“放生”。听起来没有道理,但仔细想想,却有洞见在其中。
人的成长,有天生基因的约束,但更多的来自于后天的环境。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构成人生溪流的上游,学校教育构成人生溪流的中游。环境比人强,环境才是塑造人的一把刀。
源清水清,源浊水脏。因此,学校教育要促进已经被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形塑的孩子成长,就必须从提升环境质量入手,构建以学校为本,以家校合作为基础,融合社会教育的全景教育生态系统。
在原有因素不变的前提下,搭建组织,重建结构,利用活动,链接家庭、社会和学校,以专业学校教育为主导,促进家庭教育观念和行为的变化,采撷社会教育资源,为学生的成长努力搭建一个良性的系统的教育环境。
因此,教师是环境工程师,利用关系搭建,形成链接,利用重建组织和结构,改良学生成长环境。
只有环境发生变化了,环境中的人才会有发生变化的可能性。
很多家长和老师会跟我抱怨:“超哥,为什么学生会有这么多的臭毛病,我说了很多次都无动于衷。”
我都会追问一句:“我们在期待他改变之前,又做了多少的改变呢?简单的几句话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学生的成长是在复杂的环境中,受环境长期作用形成的。要想让其发生变化,就必须改变他的环境,并且长期的作用于他,他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根据班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会拥有主要的八种智能,但是在八种智能中,会有弱有强。每个人应该选择自己强的智能发展。不能以不强为强,以强为不强。就像在动物园里,你不能教会一只豹子飞翔,也不能让一只天鹅跟老虎比跑步。要顺性发展,不能逆性而上。但很多的教育者并不知道孩子擅长的智能是什么,不擅长的智能是什么。认识你自己,控制你自己,是一个横穿人类长河的哲学命题,这是因为我们往往不能够认识我们自己,也不能够控制我们自己。因此,要认识自己,就需要多经历,多尝试。在事上磨,就能逐渐磨出自己的形状,也能知道自己是什么器具。
从教师的角度出发,就要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机会体系,或者我们直接叫做课程体系,能够让孩子选择和尝试,在选择和尝试中,发现个体需求,满足个体发展。主体性从而油然而生,沛然而发,葱葱然不可阻挡。
教师还必须是教学工程师,能够用艺术化的手法设计教学,进行课堂观察,诊断学生学习程度,巧妙设计作业设计。我们有时候总是想当然,认为讲了就会听,听了就会懂,懂了就会用,这只能说是太天真了。
学习并不是记忆知识,而是掌握自己并不习得的能力和技巧。突破自我,掌握自己不会的,这就像要在身体上长出一个翅膀一样,本身就是一件困难而痛苦的事情。因此,必须基于复杂的脑力劳动才可以达成。
经常我们会听见老师说:“我都讲了多少遍了,你怎们还不会?”家长说:“我们家娃很认真,很努力,但分数为什么提不高呢?”
基于过往的成长环境,不同学生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于信息的作用不同。同一句话,有的孩子只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过耳长风,没有任何的思维痕迹,有的孩子却可以区分信息的重点,并从这个信息延伸出很多其他信息。
同一个信息,有的孩子会立刻理解其中的内涵,但有的孩子,必须换很多种方式进行理解,才可以掌握其中的内涵,这就是孩子的差距。也因此,我们必须由教走向学,以学生为主体,设计学习,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供学生尝试,并对学生进行诊断。就像大夫一样,看病要有工具,治病也需要有工具。
所以我们的教学工程师必须谨记四点:
1.孩子天生有学习的欲望和能力,但并不是天然的就会学会任何事物;
2.每一个孩子的学习基础不同,所以需要的资源不同。资源越多,学生选择越多,越有利于学习发生;
3.利用旧知识营建新情境,就会促进新知识的产生;
4.多样化的评估才能准确地衡量学生真实的学习。
怎么样才能成为这样的教育工程师呢?
以自我经验为主,私下以为必须自主发展、具备多元思维、终身学习,并且始终以学生为本。
跟一位历史特级曾经聊天,他传授自己的成长经历,认为他比别人优长的一点无他,就是工作后经常读书。
读书就是给自己不设限,能够体验多种经验,容纳了自主发展、多元思维和终身学习在其中。
数学家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说:“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和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而这必然意味着,教师们也应该永葆活跃的思维。”
马克斯·范梅南认为“作为教育者,无论我们的举动多么充满善意,我们的言语和行为所表达的情境仍然可能与孩子体验到的那种情境根本对不上号。”
这或许可以成为所有有志于成为教育工程师者的箴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