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义老师的科学课 | 培养能超越老师的孩子

 

明诚的校园里,常常有个不起眼的老爷子转来转去。他一会儿俯身挖挖土,一会儿伸手摘树叶,一会儿抚弄小鸡和鹦鹉,一会儿又种点儿蔬菜和蘑菇。

 

每天一到早上8点,就会有许多孩子,连教室都不去,就直接跑来缠着他,上了课都不舍得离开。

 

 

一个好像天天“务农”的老人

哪儿来这么大魅力?

 

 

其实,他的“头衔”,数都数不清:

教龄超过四十年的物理名师

人教社全国物理新统编教材的编写者之一

全国教师基本功大赛的指导老师

北京市东城区多年的物理教研员

多次区级统考的出题人

多所重点中学争相聘请的学科专家……

 

 
 
 
 

 

他还会钳工、木工、金属淬火工艺、中英文书法、单簧管、笛子、小提琴、骑摩托……

 

这个像武侠小说中深藏不露的“扫地僧”一样的老者,就是“传说中”的张学义老师。

 

如今,这位在公立校教了几十年高中物理的名师,在明诚开辟了一片全新的天地:小学的科技课,和中学的技术课。

 

 
01
全新的科学技术课

 

用“全新”来形容张学义老师在明诚的科技课,并不为过。在六十出头的年纪,他开始研究美国的科学课,用新的思路,完全重构了原有的教学内容。

 

他说:“教书几十年,我对于各个年级的知识点,当然都滚瓜烂熟了。但是看了美国的科学课教材,我发现,他们各年级讲的内容虽然不一样,但是,学习的流程和方法,是统一的。”

 

张老师提到的“各年龄段统一的学习流程”,包括了这样几个步骤:

 

观察 - 提出问题 - 做出预测 - 制订计划 - 执行计划 - 记录结果 - 重复验证 - 得出结论

 

 

具体怎么用呢?上学期,张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个难题:西藏的孩子想上学,要翻山越岭,咱们想一想,怎么能帮他们建一座桥?

 

第一步,观察。观察什么呢?张老师给出真实的照片和数据,让同学们有直观的感受:这座桥要建在什么样的地方,跨越多宽的距离?

 

接下来,提出问题、做出预测:咱们要建一座什么样的桥?用什么材料?承重能达到什么标准?

 

当同学们有了初步的想法,真正的挑战就开始了:既然大家预测了一个承重的数值,咱们就要在实验室里,做个模型,形状、结构、承重,都按比例计算,看到底能不能实现。从这一刻起,同学们就要自己去实施“制订计划 - 执行计划 - 记录结果 - 重复验证”的程序。

 

 

最开始,张老师给同学们提供的“建筑材料”,是细细长长的意大利面,和松松软软的棉花糖。意面用来模拟建桥的钢筋,棉花糖用来黏合意面。这座“意面桥”,要用有限数量的意面建造,建好之后,要能承受一瓶矿泉水的重量。

 

难,是真的难。好玩,也是真的好玩。同学们撸起袖子,一次次尝试,一次次失败。

 

很快,同学们有了新发现:“张老师,棉花糖太软了,用来做连接点的话,撑不住。但是干的棉花糖比较硬,效果就好多了!”接着,又有同学提出:“张老师,我想在棉花糖的连接点上,再裹一层热熔胶,就保证没问题了!”还有人说:“意面太细太脆了,换竹签子行不行?”

 

 

同学们不知道的是,他们提出的要求,全都在张老师的计划之内。干棉花糖、热熔胶、竹签,应有尽有,早就准备好了。但只有在孩子们为了解决问题而自己提出要求时,张老师才会像机器猫一样满足他们。

 

孩子们逐渐摸到了“施工”的门道,这时,张老师又布置了新的任务:通过查资料,去了解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桥梁结构是什么样的。

 

很快,孩子们就明白了,为什么方方正正的桥,一压就垮。跟随先进的技术,他们也设计制造出了漂亮的金字塔式竹签桥。经过实验,这样的桥,竟然能吊住40斤矿泉水!

 

 

从一瓶水都承受不了的意面桥,到承重40斤的竹签桥。短短5、6次课程,学生们就自己完成了这个巨大的飞跃。

 

而躲在幕后的张学义老师,不但帮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方法的全流程,还把物理课当中“力学”的部分,融会贯通在其中,不着痕迹地完成了复杂的教学任务。

 
 
02
让孩子自发地解决问题

 

到这里,这座“桥”,还没有建完。张老师说:

 

“竹签其实还是有各种问题,不好固定,也不够结实。下一步,我给同学们发铜丝,用电烙铁去焊一座金属桥。这时我们又会讨论:大家都知道热胀冷缩,所以实际上,桥的长度是不固定的。那怎么设计桥头,才能保证桥不会因为热胀冷缩而断裂呢?大家经过调研,就会知道,实际的桥墩也会有滚珠,让它有活动的余地。

 

 

再接下来,一座桥建好了,晚上也得能通行,那么LED路灯怎么串联?怎么设计延时路灯,到一定时间就亮或者灭?怎么做出感应的效果,一辆车开到5米远的地方,路灯就会自动亮?

 

这些内容,把力学热学、光学电学,各种知识都揉进去了。还想加什么内容,都可以继续设计。”

 

两个月下来,同学们发现,不知不觉间,自己已经有了能力,用非常有效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去解决现实世界中许多真实的、棘手的大问题。

 

这,正是张老师教学的目标:

 

科学,就是帮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方式,掌握科学研究方法。

 

技术,就是把科学知识应用起来,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科学技术课,不再区隔成物理、化学、生物这些独立的学科,而是用综合的视角和统一的研究方法,帮学生去认识一个整体的客观世界。

 

同时,“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孩子们主动寻找答案的巨大兴趣。他们不但爱上了学习,还开始自发地想要解决更多问题。

 

比如最近,张老师自己改装了普通的门铃,带着同学们探索各种开关的设计:有线开关、无线开关、感光开关、磁控开关、温控开关、震动开关、声控开关……

 

 

玩儿过这一套,孩子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明诚一直以来有个问题,不同教室上下课时间不一致,不能集体打铃,全靠老师自己掌握时间,稍不注意就会耽误下一节课。孩子们打算跟张老师一起,设计一套连通全校教室的上下课打铃系统,只要设定好程序,每个教室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日程表,单独打铃。

 

张老师说:“如果设计成功了,这样的成果,是可以当作产品卖出去的。”也许用不了多久,这群孩子就能看到,自己的科研成果,应用在各个中小学的校园中了。

 

 

03
没有不爱科学课的孩子

 

类似的有趣成果,在张老师的学科教室里,数都数不清。小到小学生照着真实的模型,用橡皮泥捏出的小松鼠和啄木鸟,大到用水瓶做的,能飞上天的简易火箭,摆满了整间教室。

 

 

“孩子嘛,有的玩,就有兴趣”,张老师笑眯眯地说,“这么多年了,我不觉得累。我看他们玩得开心,爱上科学课,我就特别高兴。我好像没见过不喜欢科学课的孩子。”

 

他一边说,一边有条不紊地照顾着一屋子的“宝贝”:蚕宝宝、小螃蟹、小乌龟、蝾螈、鹦鹉、蘑菇……接下来他还要带着孩子们孵小鸡、种麦子,秋天搭大棚,冬天种黄瓜和西红柿。

 

 
 

“你看咱们的蓝宝(全校师生共同的朋友,一只蓝色的鹦鹉),每个月要洗一次澡。咱们会通知全校同学,就会有很多孩子来围观、拍照。

 

 

通过观察,你就会知道,原来所谓的‘洗澡’,不是放进水里洗。那怎么做呢?咱们在温水里,加上柠檬汁和盐用来消毒,把混合好的液体往天空一喷,蓝宝就会在水雾里转,把羽毛打湿,然后它抖抖羽毛,在太阳底下晒干,就完成了整个的清洁工作。”

 

* 蓝宝最近一次洗澡 *

 

类似可观察的东西实在太多了,张老师常常要在非教学时间,接待他的小客人。“他们一早就跑过来,观察这个观察那个,该上课了都不知道,我还得哄他们去上课。”张老师笑着说,有些无奈,又有点得意。

 

“对了,孩子们还会观察到一些我都不知道的知识”,张老师边说边找出照片,“我让孩子们观察蜗牛吃什么,他们真的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蔬菜,结果有个孩子就发现,蜗牛吃很多东西,单单不吃辣椒,我以前还真不知道!”

 

 

看得出,张老师对于学生超越自己的发现,感到非常骄傲。这说明,孩子在他的帮助下,已经有了很强的科学精神,在用正规的方法探究身边的世界。

 

 

张老师已经计划好了,这一周,全校学生就要开始养蚕,最后的蚕茧可以用来做毛毡工艺品;之后种小麦,将来会用来做麦芽糖、牛轧糖;养的平菇和金针菇,会让学生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尝一尝……

 

谁知道在这些观察和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也许,作为一个科学课老师,等待下一个学生超越自己的瞬间,就是最大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