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诚学子携手迈入顶级美高 | 让彼此变得更好,也让世界变得更好
“如果没有魏子宸,我就上不了top的美高。他带动了我英文的提升。”李一冉一边说,一边看向魏子宸,“不过要是没有我,估计他现在还没朋友呢。他原来特别闷,跟我呆久了,才变开朗了。”
面对好朋友的揶揄,魏子宸并没有反驳,只是耸耸肩,一脸“你开心就好”的大度表情。
上一周,美国高中集体放榜,这对明诚学校8年级的好兄弟收获颇丰:
李一冉斩获Lawrenceville School和Peddie School,魏子宸则被Webb School (CA)录取。
Lawrenceville高中,位于新泽西州,是八大联盟美高之一,紧邻普林斯顿大学,是常年排名前5的美高。学校注重书院制、哈克尼斯教学、社区服务及体验式学习。过去5年累计获得:普林斯顿大学48枚,哈佛大学20枚,耶鲁大学24枚,哥伦比亚大学27枚等世界顶级大学录取。
Webb韦伯学校,坐落于圣嘉宝丽山脉,加州地区排名前3,校园里有国家级古生物博物馆,注重体验式学习,和周边的克莱蒙学院联盟(Claremont Colleges)顶尖文理学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高校资源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内驱力和独立思考能力。90%的毕业生进入美国排名前10%的大学。
很多人送上祝福,更多人想知道:怎么做到的?
面对这样的疑问,两位同学的妈妈几乎是异口同声:
那么,这样的“内驱力”,体现在哪里,又是怎样培养起来的?
“这儿的老师都是哥们儿”
“你就是很想学下去”
在明诚,如果想找李一冉和魏子宸,去体育场就对了。又高又壮、hold住全场的那个,是一冉;精瘦精瘦、灵活敏捷的那个,是子宸。
李一冉帮助同学和老师体验高尔夫
而且你会发现,跟他们一起运动的,不只是学生。教数学的罗丹老师、教科学的韩冬老师、教语文的王龙老师、学生发展中心的义飞老师……两个孩子跟他们,恨不得勾肩搭背,称兄道弟。一冉也的确跟妈妈得瑟过:“老师?他们都是我哥们儿啊!”
自从听到这句话,“妈妈再也不担心我的学习”。一冉妈妈笑着说:“毕竟,谁好意思在哥们儿的课上不好好学呢?”
当然,能这么放心,更多地源于一冉妈妈多年的观察和了解。“他不是最聪明的那种,而且很爱玩。但是,他有一个特别大的优点,就是专注。一旦他想做一件事,就能沉下心来。咱们这些老师,跟孩子在一起也像孩子一样,他喜欢,就肯定会学进去。”
和一冉一样,子宸也毫不吝惜对老师们的肯定。“以前上过一些课,感觉比较‘形式主义’,不知道学了有什么用,老师讲得也没意思。明诚所有的课,我都觉得有用,都觉得有收获。”
不了解子宸学术水平的人,很容易把这话当成“少不更事”。
事实上,作为一个8年级的学生,子宸几乎已经在AMC10(American Mathematics Competition,针对10年级以下学生的美国高中数学竞赛)达到Top1%的水平,还成功打进了AIME(American Invitational Mathematics Examination, 介于AMC10、AMC12及美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之间的一个竞赛)。这样的成绩,即使在数学水平偏高的中国,也相当少见。
从小拥有超越同龄人的活跃思维和缜密逻辑,子宸确实已经建立了独立选择学习方向的能力。原本,他一度认为,需要自己在课余时间寻找更有效的学习内容,但来到明诚,他被激发了新的学习兴趣,特别是韩冬老师的科学课,成为他的最爱。
“有足够的难度,又很有趣,就很想跟着他学下去”,子宸说。
对此,一冉表示赞同:“能找到‘探索未知’的快感。”
而他们表达对韩冬老师喜爱的方式,则充分体现了少年的欢脱和狡黠:给老师起外号。因为“韩冬”的发音是“寒冷的冬天”,一开始,他们叫他“Windy”,韩冬对这个典型的女名表示抗议,于是,他们又起了个“Cody”。
他们不但有超强的探究精神,还总能根据现象推断出背后的原理,一个科学老师,很难不喜欢这样的学生。“你可以去看看他们的实验报告,确实写得好啊!”韩冬一边得意于弟子的优秀,一边无奈于孩子的顽皮。结果是,整个8年级的同学,全都管韩冬叫Cody了。
那么,他们的学术成绩,到底什么样?
魏子宸的全部科目,成绩不是A就是A+。明诚的绩点,以4.3为满分,他的综合绩点,始终高于4分。
李一冉则在各科成绩优异的基础上,科学和人文都有突出表现,做到了真正的“文理兼修”。
“一天14个小时?也没什么”
“我也睡懒觉啊,睡到8点”
申请美高,在校成绩出色只是必要条件。想拿下Top名校,就不可避免地要说到标准化考试,更不可避免地,每个人都要花专门的时间来备考。
提到那段日子,子宸妈妈说:“以前从没要求他那样,从早到晚高强度地学习,更没逼他背过单词。我不知道他能不能适应,没想到他还挺投入的。”
这个“高强度”,大概是从早上8点,至少到晚上10点,一天14个小时起步,持续三周左右。比起人们谈之变色的996、007,更上一个台阶。
相比妈妈们的担心,孩子们却没把这样的“折磨”当回事。回顾暑假和十一两次集训,两个人都说,并没觉得多辛苦,是一次系统的学习,而且,有付出就有回报,非常值得。
最终,魏子宸拿到了SSAT 2371、托福117的惊人成绩,李一冉也获得了SSAT 2334, 托福111的好成绩。
看起来,对很多人来说,要花费巨大心力才能达到的“勤奋”,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是习以为常的普通生活。一冉说:“我有时也会睡懒觉。”他口中的“懒”觉,指的是没能在七点半之前起床,拖到了八点。
这样的自律、努力和坚持,是怎么养成的?
也许,在他们各自的运动生涯中,有迹可循。
“想要不无聊,就更得多练”
“你永远在探索未知”
在运动这件事上,魏子宸是超级全能型选手,擅长足球、网球、滑雪,也会乒乓球、篮球、棒球、皮划艇、帆船、搏击等等。他说:“我练体育,追求‘赢’的感觉。虽说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但我还是觉得,体育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竞技,就在于赢。”
他有资本这样说。同样擅长网球和乒乓球的韩冬老师说:“子宸选修乒乓球的时候,根本没摸过拍子,连规则都不懂。一年之后,基本没有同学能打过他了,他直接去给老师当助教了。”超强的运动天赋,让他成了运动场上的明星。
但在好胜心和天赋之外,越是明星般的运动员,越离不开持之以恒的训练。子宸说:“比如说网球,一开始你打不出角度,也打不出速度,你能做的,就是让拍子碰到球,把球碰过去,头两年其实很无聊。要想快点打出点水平,就更得多练。”尽管也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直到今天,在场上游刃有余。
不过,说起曾经差点放弃打球的经历,子宸笑称,之所以又拿起了球拍,表面上是因为妈妈说有个更好的教练,更关键的因素却是,去了新教练那里,他发现,好友小L也在。
终归,“友谊第一”,不是一句虚言。打篮球、打乒乓球,其实也是跟一冉和小L泡在一起的成果。
子宸妈妈说,在明诚,孩子们不但在体育上有新的突破,还跟朋友们相处得非常开心,收获颇丰。
相比子宸,小时候的一冉其实运动能力并不很好,甚至有过羡慕其他孩子踢球却不敢参与的阶段。为了体会孩子的感受,一冉妈妈曾亲身上场,跟一群小男孩踢了三个月球,直到一冉心中渐渐生出自信。也因为担心,父母共同为他选择了一项安静、优雅、绅士的运动:高尔夫球。
但今天再问一冉,他却并不认为,高尔夫是父母替他做出的选择。他说:“这是一项非常特别的运动。其他项目就像子宸说的,你一开始没有目标,只有简单重复。高尔夫不一样。这一杆打50码,你自然会有100码的目标。更有意思的是,每一个球场、每一个洞,都是独特的,你找不到一模一样的两个球场。在高尔夫的世界里,你永远在‘探索未知’。这一杆打好了,不代表下一杆也好,你永远有新的发现,永远有努力的空间。”
“探索未知”。跟一冉在科学课上的关注点,异曲同工。
如今,一冉已经成为球场上的霸主,几乎凡出场必有收获:汇丰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冠军赛B组冠军,第26届全国青少年高尔夫球锦标赛B组冠军,启航杯高尔夫球赛A组冠军,IMG青少年高尔夫巡回赛A组冠军……这背后,是七八年的专业训练,所有周末、节假日、寒暑假,无一例外不是在训练比赛,就是在去训练比赛的路上。
在体育场上长期挑战脑力、体力、精力的极限,再回看校园里的学业或标准化考试的集训,可以理解,为什么如此年轻的孩子,却能如此举重若轻。
“没有简单的理所当然”
“帮助别人,不是喊口号”
即使证明自己有能力同时在学业和体育上取得突出成就,子宸和一冉仍会面临各种挑战。比如,如果学校的标准课程不能在数学上给子宸更多挑战,是否有其他选择?比如一冉为了保证高尔夫球的训练频率,每周都有半天不能在学校上课,比赛高峰期,每个月还要额外请假,学校能否接受?
他们都曾经被这些问题困扰。大多数学校,不会为一两个人做出特殊的调整。像一冉就曾因为高频次的缺勤,使得他无论多么努力学习,也很难拿到真正体现学术水平的成绩。
直到来到明诚,这些不再成为问题。除了教学上根据每个孩子实际的学术水平来分层、分班,学校也在时间安排方面给出了极大的自由,还有导师去一对一地关注学生的个体需求。
无论是子宸、一冉,还是两位妈妈,都清楚这样“量身定制”的成长机会得来不易。他们共同享受着明诚给予的发展空间,但并没有简单地把这种“优待”视作理所当然。他们深知,在所有个体关怀的背后,是学校每一位老师成倍的付出。在享受这份付出的同时,是否自己也能像老师们一样,为明诚这个社区做一些贡献?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一冉花了大半个月,在已经排得密密麻麻的日程表中,见缝插针地挤出时间,拉着导师罗丹和共同练球的同伴小Y,共同策划了一场面向中学部全体学生的高尔夫球主题体验活动。先是集体讲座,然后是分组训练体验,大几十人的活动,流程清晰、分工明确,学弟学妹们收获满满,交口称赞。
子宸则充分利用自己的数学和英语特长,在同伴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时时刻刻给予鼓励和支持。论虚的,他激发了良好的学习氛围、钻研精神;论实的,他讲解的解题思路和技巧,帮同学们闯过了一关又一关。
一冉妈妈经常感叹:“你有没有想过,很多人不一定能力比你差,但他们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她多次强调,对儿子没什么要求,但如果他能影响和帮助到身边的人,做妈妈的就非常有成就感。
无独有偶,子宸妈妈也表达了几乎一模一样的想法:“我希望他能真正地为社区和社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能改变一些人的生活,让他们过得更好。”
这不是喊口号,孩子们真的用心了。看到这些社区服务的实践行动,妈妈们一定非常欣慰。更重要的是,这样心系他人的少年,一旦走进更广阔的天地,自然会胸怀天下。谁会怀疑,有一天,他们也许真的会改变世界呢?
“学没学过的东西,见没见过的世面”
“靠自己,去创造更丰富的可能性”
当然,说到未来,两个孩子并没有把自己设想得那么伟大。毕竟是十几岁的孩子,有着自己丰富的梦想和期待。
一冉的想法简单明了:“我年轻呀,年轻的时候不一定要把整个人生都规划好嘛。我还是希望自己更多地活在当下吧,出去了,就学没学过的东西,见没见过的世面呗。”
子宸却说,自己对未来已经思考了很久。有些意外地,他直截了当地说:“我很可能不会选择纯数学作为大学的专业,也不打算做数学家。”谈及原因,他说:“我希望自己的人生体验丰富些,不要太单一,但我不想花父母的钱来实现这种丰富。所以,我希望自己学的专业,有能力找一份体面的工作,挣足够的钱,也让我有更强的能力,去做更多事情。”
一冉仰望星空,热情开朗,子宸脚踏实地,冷静严谨。他们是那么不同,却又共同展现着这一代青少年最吸引人的魅力:有成熟的思考能力,却仍然保持真挚的热情;能看到自身和所处环境的局限,却不影响放手一搏的信心。
子宸妈妈曾经问道:“你真的想要跟全世界最聪明的人去竞争吗?”
一冉惊喜地拿到了Lawrenceville的录取,也拿到了Peddie, Blair Academy, Saint Andrew's, Loomis Chaffee等顶尖美高录取。一冉妈妈竟然在Lawrenceville School发来录取通知书时,认真地考虑过要不要放弃,“你一直在享受中学习,没有吃过这样的苦,真的要去吗?”
一冉没有马上答复。思考了一天半之后,他说:“我还是想去。我出国,本来就是想看看不一样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