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诚数学教师蔡桥 | 当天才足够努力,没有做不好的事

 

一天傍晚,同事董老师神秘兮兮地给我发来一段视频:一位男士正在明诚教学楼中庭弹钢琴。

“快看,你的采访对象!”

 

嗯?我最近并没有采访音乐老师的计划啊。

“什么音乐老师,这是蔡桥!一看你就还没听说过他的英雄事迹呢!”
办公室其他老师一听这个名字,纷纷给我发来各种截图和相关信息:

 蔡桥 

钢琴十级,学过小号。
羽毛球半专业,爱好攀岩、徒步,学生时代总参加1500米比赛,引体向上能做几十个……
各种游戏打到专业水平:三国风云统一全服,联众跑得快冠军,炉石国服第二……
热爱文学,各种古典诗词现代散文信手拈来,还给学校晚会写主持稿,等等等等……
嗯……我要采访的“蔡桥”,确实在明诚教书,问题是,他教的是,数学竞赛啊

 

 

 

01

天才做老师

合适吗?

 

没有错,我们说的,是同一个蔡桥老师。

 

除了上面所有神奇的经历之外,他还有这样的辉煌:

 

  • 初、高中均直接保送人大附中第一实验班,大学直接保送北大数学系。

  • 高中两次获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并获全国高中物理竞赛三等奖、北京市高中化学竞赛第一名。

  • 初中三年均获全国初中数学联赛一等奖(其中两次满分)。

  • 小学阶段获全部重要杯赛一等奖。

 

作为从教12年的数学竞赛老师,他在教培机构和全日制学校,已经培养过上万名学生。这其中,上千人在中考中拿到数学满分,数十人拿到中考、高考状元,数百人进入北大清华,超过40人次进入国家集训队,冬令营金牌银牌超百人,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银牌、国际物理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各1人。

 

至于其他奖项,他根本不去统计,因为,实在太多了。

 

总之,蔡桥的智商似乎已经高到“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能做到最好”的程度。

 

 

作为一个学渣,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以这样的智商,是否还能理解普通学生眼中数学的难点?换句话说,他真的适合教书吗?

 

对于这样的质疑,蔡桥丝毫没有觉得被冒犯。他说:

 

“你担心的问题,我北大数学系的室友就出现过,他做家教,因为不理解孩子为什么听不懂,把人家说哭了。

 

不过我还好。我小学时跟教育专家徐鸣皋教授学数学,他经常让我们自己分享题目的做法,那时大家就说,我挺适合讲题的。上到大学,我也做家教,可能比较善于发现别人的优点和进步,也懂得鼓励学生,所以还挺顺利的。

 

而且,家教对我来说并不仅止于赚点零花钱。我享受这个过程:通过换位思考,找到关键难点,再从我的角度帮他人理解问题的本质,这是一个创造价值的过程。

 

后来,徐教授创办教培机构,我本着报恩的心态,去干了一整年的助教。别人都不爱干这个活儿,钱少事情又杂,但我很喜欢。一方面,我跟学生有密集的交流,快速积累了对学生的了解;另一方面,长期观察顶级名师的教学,耳濡目染,让我成长得非常快。

 

其实我都没去竞聘老师,是机构直接让我去教了一个短期班。教完大家都觉得好,就让我去跟一个顶级老师搭班。由于他水平超高,深受学生喜爱,导致之前几乎所有搭班老师都让学生和家长觉得有差距,结果是大量的投诉,而我几次课下来,竟然出现了几乎没有投诉的情况。在那之后,我做老师,就越来越顺了。”

 

 

02

跟“冷冰冰”的数学

成为感情深厚的朋友

 

即便“做老师”这件事上既有极高天赋、又付出了持续努力,蔡桥却说,这既不是他最初的职业规划,也不是他终极的人生目标。

 

时光倒退30年,4岁的蔡桥,就在超市里被妈妈引导着,用口算来比较不同商品的性价比,或者预先算出价款,借以核对账单。加上家里很早就入了股市,他竟然小学就花大量时间呆在股票交易所,直到高中,连高考当天中午都在交易所里。

 

商业和金融让蔡桥的数学天赋展露无遗,也让他有了最早的职业梦想:股票操盘手。因此,他在北大读了金融数学,也做了相当多证券、投资银行类的实习,尚未毕业,就已经拿到多个其他人梦寐以求的公司offer。

 

但命运并没有让他顺理成章地成为金融精英。这个每天只需要睡四五个小时的年轻人,在干完别人眼中极为繁重的投行实习工作之余,还有精力去教培机构讲课。实现了“跟名师搭班还不被投诉”的突破后,机构再也不能任由这样优秀的人才“流失”到金融行业,派人前去游说,多次深度交流探讨教育行业发展,直到深夜。

 

站在分叉路口,一向果断的蔡桥也犹豫了。思考了几个月,最终,顶着大量的不理解,他成了一名全职老师。

 

 

我没有问他是否后悔。我曾几次好奇,“数学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他的答案始终如一:“数学塑造了我的人生观和思维方式,让我理性严谨地看待世界。”我相信,这样极致理性的人一旦做出选择,就绝不会后悔。

 

确实,在谈到教育时,他表达了深刻的热爱——用非常理性的方式,表达了深刻的热爱。他说:

 

“我的教育观,就是要用我对数学的热爱,感染学生,让他们感受到,自己将来也有可能进入这样一种状态。

 

同时,通过各种教学设计,我不断地展示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学生会认识到,自己对知识的理解不应该停留在浅显的表面,在我的带领下,他们能够一点点尝试去思考更本质的认识理解、更抽象而普适的方法,走向更高层的思维方式。

 

这不单纯是为了学习数学。他们会逐渐成熟,最终拥有成体系的、有深度的思维方式。”

 

嗯……不明觉厉。平凡如我,虽然也遇到过许多非常优秀的老师,却还是很难把自己代入这种高级的教学状态中。我问,能不能举个例子?

 

“这么说吧,大多数人看到的是数学冷冰冰的一面,而在我眼里,数学有血有肉。印度最伟大的数学家拉马努金说,数字可以成为朋友,你跟每个数字都是有感情的。我希望把这种感觉传递给学生。

 

我会在课上讲数学史,讲一个知识的来龙去脉。学生会意识到,很多时候,数学家并不知道自己正在探索的领域有什么用,一二百年后,一些伟大的发现才被实际应用,创造巨大的价值,但他们在探索中深感幸福。这正如孩子们现在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数学,但他们会建立一个基础的认识框架,找到目标,理解现在学的这些方法,对未来的生活有什么意义,这种成长的过程,同样会带给他们无穷的快乐。

 

再比如说,人们常常觉得,学知识要从易到难。但人们现在认为很容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西方用了一两千年才探索出来,而被普遍认为更难、更高级的‘微积分’,在有了坐标系之后,不到两百年就迅速发展得较为成熟了。也就是说,一些看似简单的知识,其实很深刻。

 

所以,我不会用难易来区分知识,同样也不会用年龄来区分人,大人和孩子在我眼里没有差别。这也让学生更容易跟我、跟数学成为朋友,更容易通过我对数学的感情和思维方式,来感受和理解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和魅力。”

 

怎么说呢,从这样的表达中,我确实深深感受到了热爱。我想,这真的,很“蔡桥”。

 

 

03

对教育负责

所以坚守初中

 

那么,蔡桥要为孩子们建立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呢?

 

“我希望帮学生建立对数学这门学科的整体认知”,蔡桥说,“比如说,一个知识点,有哪些应用方法,能扩充哪些题型,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思维树’。” 

 

所谓的“思维树”,也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图谱”,简单讲,它描绘了知识与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生一旦有了这样的思维方式,那么每当学到新知识,就不是孤零零的知识点,而是能快速判断这个知识处在什么位置,怎样与已有知识建立新的关联,让这棵“树”越来越“茂密繁盛”。

 

有趣的是,蔡桥特意强调,学校不是要“替所有学生种一样的树”,而是要“帮每个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树”。这样,孩子们才能形成个性化的对世界的理解方式。

 

 

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蔡桥认为,最核心的时期,就是初中。

 

“小学所谓的奥数,更多的还是算数,是具体运算,更多考察的是孩子是否见识过、会模仿一些套路和技巧。高中竞赛难度非常高,对抽象思维和理解能力有很高门槛。但初中不同。初中是一个孩子从算数向数学、从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转变的关键时期,完成这个转变,就进入了真正的科学体系,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阶段。

 

更重要的是,初中是帮孩子建立‘自学能力’的最好时期。‘自学’这件事,绝对不是通过自学能学到的,一定要由老师带着学生,有步骤有方法地去掌握。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建立完善了,前面说的思维树,自然就能很好地生长出来。”

 

难怪,明明可以选择更容易获得市场口碑、更容易教出成绩的小学与高中阶段,蔡桥却始终坚守在相对冷门的初中。这绝不是特立独行,而是经过深刻思考,对教育负责的慎重选择。

 

蔡桥认为一个学生在成熟的学习阶段

应该达到这样的境界

 

也正是基于“对教育负责”的态度,在教培机构从业12年后,蔡桥决定转向全日制学校,来到了明诚。

 

“我当然很有自信,认为自己给孩子带来了很好的影响。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机构很难实现真正的‘教育’。毕竟,家长送孩子去课外机构的目的性很强,机构老师讲课的目的性也很强,我每周只能跟孩子交流两三个小时,哪怕用灌输的方式,能灌进去的东西都相当有限,何况‘灌’是一种非常糟糕的方式。

 

来到明诚之后,我可以调整自己的节奏,慢下来,跟学生建立全方位的连接。在这种更合理的状态下,我能有更好的心态,能真正承担起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

 

的确,无论是“思维树”的建立还是“自学能力”的培养,都很难靠零星断续的教学来实现;如果再上升到“对数学的热爱”,就更需要师生之间持续的、浸润式的相互陪伴。也许,未来不仅是蔡桥成就明诚的学生,孩子们,也会成就更高境界的蔡桥老师吧。

 

 

04

在理性之外

用感性理解世界

 

对于未来可能达到的更高境界,蔡桥并不回避,也不打算谦虚。他说:“给我一二十年的时间,我应该可以成为一个教育家。”

 

但说完这话,他马上补充:“不过做教育,并不是我的远景

 

他并没有卖关子,迎着我好奇的眼神一口气讲了下去。

 

“从小我就喜欢看自然方面的百科全书和纪录片,我非常热爱自然环境和动植物。出去旅游,我不会去古镇、古迹之类的景点,从来都是去山里、去湖边、去看小动物,我也喜欢徒步穿越,用自己的脚去亲身感受自然。

 

所以未来,我最终会去做环保。但我知道这是烧钱的事情,要做长期的积累和准备。现在这个阶段,我一边用心做教育,一边用我的数学背景来投资理财,积攒财富。我挣钱的压力不来自任何外在因素,只是为了环保这个远景。”

 

在明诚6年级科学课的生态探索活动中
蔡桥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观察蟹岛的动植物

 

作为有十几年公益背景的“老公益人”,我见过太多人说“等我有钱就做扶贫做教育做环保”。以往,我会苦口婆心地劝说,“挣钱没有尽头,如果真有心做公益,就从现在开始、从身边的小事开始”。

 

但这一次,跟我说话的人是蔡桥。我完全相信,他定下了这个目标,就一定有一天会付诸实践。我也相当肯定,即便有这样一个与教育无关的远期目标,也丝毫不影响他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是未来的教育家。

 

关于环保的话题还在继续。聊到这里,蔡桥流露出一丝感性。

 

“最近我最开心的事是,有一天回到小区,听到小花园里有声音,我走过去,看到了一只刺猬在草丛里拱。后来还看到好几次,就觉得很快乐。

 

因为看到刺猬,后来我出门扔垃圾的时候,就会主动把周围的塑料捡一捡,顺手扔掉。这时才发现,平常以为小花园挺干净的,可当我真去捡垃圾,会觉得满眼都是,一天都清不完。这更强化了我做环保的远景。”

 

不得不说,很难想象,一个沉浸在数学世界中的理科男,只因说到一只刺猬,露出了温柔的微笑。这太浪漫了。

 

蔡桥的浪漫远不止于此。如同开头提到的,他钢琴十级,精通诗词。他说,这让他在理性之外,也能用感性去认知这个世界。

 

“前阵子有个朋友头疼孩子不想学钢琴,我就去跟那个小姑娘聊了一下,然后弹给她看。当孩子明确地看到学钢琴的成长路径和终极状态后,就很愿意学了。今天这件事很容易实现,网上搜一搜大师视频就行了,但在我小时候,没有这样的信息,那些复杂的琴谱,对我来说也曾经像‘鬼画符’一样。

 

所以一开始我没有那么喜欢,初中还因为高强度的数学学习,中断了练琴。但是过了几年,我的世界观更成熟一些,自己把钢琴捡了回来,它能让我在各种思路非常纷杂的时候放空自己,我也慢慢开始理解音乐中包含的深邃而复杂的情感,可以结合自己的阅历与作曲家的感受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这是很难从纯理性当中获得的东西。

 

诗歌则和音乐是相通的,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跳跃性。我沉醉于诗歌那种抽象和具象之间的转换,包括它的神秘感和朦胧感,让我非常开心。在某些时刻,我对文学的热爱,也许甚至超过了数学。”

 

 

05

和孩子们一起

坚持下去

 

高中时期就拿到学科大奖,还有钢琴十级傍身,对一个年轻的男生来说,该是多大的荣耀呢?

 

但蔡桥总是跟别人不同。他说:“成绩这件事,更多地用来排名,让你看到自己在其他人中的位置,我确实不太在意。相较而言,‘弹了一首自己满意、大家也喜欢的曲子’比‘拿到考级证书’更让我有成就感。”

 

 

蔡桥确实并不打算“击败他人”,相反,他更专注于“超越自我”。也因此,在决定是否投入时间精力做一件事时,他非常关注这件事能否带来个人成长。

 

这样的原则,甚至贯彻到游戏的选择之中。打游戏固然会带来当下的快感,蔡桥也曾在大三那一年,每天15个小时,甚至18、9个小时,狂热地打游戏。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是虚度光阴。

 

“有一些游戏,锻炼了我的临场的反应,有一些锻炼了不同情境的分析判断能力,甚至有些综合性的游戏,有合作、有社交,我其实从中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

 

至于很多考验操作技巧的游戏,这个能力不能迁移到其他事情当中。那么,我第一次玩了这样的游戏,证明我只要练习,就可以达到很高的水平,之后就再也不碰操作类的游戏了,对我来说,这种‘积累’对成长没有意义。”

 

把精力集中在自我状态和成长空间上,对于蔡桥来说,有很大的意义。毕竟,数学是一个非常讲“天赋”的领域,强大如蔡桥,也反复强调,进入北大数学系,他意识到自己才刚刚“够到了拼天赋的门槛”,身边有太多超级大神,无论如何也拼不过。如果过于关注与他人的竞争,恐怕会带来很大的内耗。

 

而蔡桥并不为此而困扰,相反,他认为自己在学习数学的旅途中,除了领悟高层次的思维方式,还收获了自信心、学习效率、抗挫折能力、甚至追求真理的精神。可以说,数学已经为他带来了丰富的人生体验,令他倍感满足。

 

 

更重要的是,蔡桥相信、也已经证实,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把所有这些收获和感悟,传递给一个又一个年轻的学生。

 

“我们说到‘教育’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其实‘教’和‘育’是不同的两件事。

 

‘教’重在知识和方法,它可以分拆成很多细节闭环,一个知识点或方法讲完、题目练完,这个小闭环就可以close了。

 

‘育’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我这些年着重进行教学设计,就是为了更好的‘育’。现在在明诚,全日制学校给了我更长的周期,让我可以更深入地实践,不断提升教学效果。”

 

长期和持续的教与学,在蔡桥眼中非常重要。小学时,语文老师把他的一篇作文选文范文,并写下批语:“持之以恒,必有所成。”这八个字,蔡桥始终极为认同。

 

“还用游戏来举例子。大家都知道,游戏基本都是开始简单,越来越难。有不少人会浅尝辄止,不断换新的游戏。而我会追求,只要玩一个游戏,就玩到最好。

 

我学数学也一样,绝对不会轻易放弃,竞赛训练时,一道题花上4到6个小时是常事。我对自己有内在的要求,一定要达到我自己认可的程度,才可以停止。

 

但对于今天的孩子来说,‘持之以恒’越来越难,因为相比我那个年代,现在的干扰,太多了。”

 

尽管如此,蔡桥还是成为了那个陪伴孩子们的人。他说,有一句话说得不错:“这个社会经常会低估坚持的难度,同时忽略掉坚持的效果。”他理解现在的孩子坚持不易,却更愿意和他们一起坚持下去。

 

看着眼前的蔡桥,我又一次想起自己最初的担心:一个天才,真的适合教书吗?

 

对此,蔡桥给出了完美的答案:如果一个天才愿意付出努力,那么,没有他做不成的事情。而现在,这个天才打算长期努力的事情,就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