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课“孵化”游戏研发团队!13岁孩子的创造力有多强?

想象一下,你13岁的儿子下午放学回家,第一句话就告诉你:“这几天,我要每天花好几个小时,设计一款手游。”

你会不会想揍他一顿?

但如果他告诉你,这是老师留的作业呢?

今年3月,北京明诚学校7年级的人文课上,李晓雨老师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依据《东京梦华录》一书,设计一款以北宋东京为主题的游戏,具体内容和形式不限。

这个项目历时一个多月,最终,15位同学,交出了6款风格各异的游戏策划。

 

01

一间酒楼
看尽人间冷暖

 

赶到人文课堂时,在台上做展示的已经是最后一个小组。这是三个轻声细语、温柔美丽的女孩子,原本以为她们会比较喜欢古代繁复多变的服饰、发型、妆容,听到的却是:“如果你想升级,就到这里打怪;如果你想快点儿升级,就到那里,打大boss!”她们设计的东京城,是一个打怪升级的“试炼场”。

 

 

而两个大男孩,则以一个北宋酒楼老板的视角,细腻地展现了人间疾苦。“每晚酒楼关门时,主人公便有了机会,看看自己所处的社会”,他们这样描述。客人当中,既有高官,也有平民,在茶余饭后的八卦闲聊中,人间真实,尽现眼前。

 

“教书这么多年,我发现讲完古代史,学生想象当中古代社会的样子,还是来源于那些很不严谨的电视剧。”说到为什么要留这样特别的一项作业,晓雨老师说,“按照课程标准,两宋时期,主要会讲政治、经济、文化这几个方面。但说到普通人的生活,一般就是一句话带过,‘以前的市民生活比较枯燥,到了宋朝,变得丰富多彩’。我就在想,用什么方法,能让同学们真正理解这种丰富多彩?”

 

大多数老师,会讲讲《清明上河图》,但它毕竟只是一个具体时间地点的静态街景,信息量仍然相对有限。

 

晓雨老师推荐给同学们的,是北宋遗老孟元老的著作《东京梦华录》。这本书,“翔实地描绘了东京的城市布局、河道街巷、店铺摊肆、饮食起居、吃喝玩乐、岁时物货、典章制度、风俗礼仪等,是迄今唯一一部全面记载北宋汴京的浮世绘和风情画,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有人说,如果一辈子能穿越一次,有这本“东京生活指南”,就能保你在北宋过上幸福生活。

 

现代人根据《东京梦华录》绘制的地图

 

“留作课外阅读的话,有一两个人翻一翻就不错了。所以我要求学生设计一个游戏,向玩家展示北宋东京城的一些特点。要完成这个作业,学生至少要翻开这本书,哪怕只参考一个章节,对于课堂教学也是很好的补充。”

 

这个初衷很简单,不过学生的作品,好像不那么简单。听到学生希望通过一间酒楼展现人情冷暖,晓雨老师也颇为感慨:“他们的游戏设计得相对粗糙,但是这种心理上的洞察,让我觉得这个作业达到了目的。”

 

 

02

随心所欲

规划你的城市

 

在6组作品中,5个小组提交的都是10页左右的PPT 或1000字左右的文字介绍。但有一款名为《东都· 崛起》的作品,单是参考文献,就列了上千字,全篇一共5254字,还有大量精美的图标和手绘。

 

《东都· 崛起》部分参考文献

 

这个小组,由刘子杰和张群两位同学组成。“一开始我们跟另外几个同学是一组,但他们只想做酒楼,我们想展示更多的东西,就分成了两个组”,主创刘子杰回忆道。

 

子杰口中的“展示更多的东西”,多到什么程度呢?他用了整整一星期,每天课余至少3个小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系统:有多种角色,广阔的地图,层层升级的货币系统和建筑系统。

 

仅以建筑系统举例,就有道路、房屋、商业建筑、服务设施4个大类;服务设施中,包含基础和高级2类;高级服务设施中,又进一步划分为景色、教育、娱乐、宗教4类,再往下,有池塘、森林、园林、石桥等10种景色,教坊、太学、贡院、国子监等6种教育机构,酒店、关扑所、青楼、田猎场等8种娱乐场所,寺庙、神庙、太平兴国寺、圜丘等4种宗教机构……

 

“穿越回北宋,作为开封府尹,治理这个城市,建设服务设施,满足市民需求。随心所欲,进行规划和创作!”子杰是这样为自己的《东都· 崛起》“打广告”的。

 
 

谈到为什么做这样一款游戏、以及自己对游戏的看法时,子杰的观点很独特。

 

“这个作业让我想起之前特别喜欢的一款游戏,《模拟城市》,它让我学到了好多东西,比如整体的规划、资源的分配、还有逻辑思维等等。所以我想用类似的思路来完成这个作业,做一个古风的模拟城市。

 

我玩的游戏不多。我感觉大部分游戏有点儿华而不实,用皮肤之类抓眼球的东西来吸引人,可以短期玩玩,玩多了就没意思了。

 

我希望在玩游戏的时候能有收获。比如刚才说的《模拟城市》,我就学会了先设定整体框架、再填内容,而不是一上来就做具体的内容,做完才发现偏离了自己想要的大方向。再比如我这两年一直在玩的《我的世界》,画面质感其实很一般,但我学到了很多有趣的技巧,比如说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记得家在哪儿,比如说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准备,还要思考如果成功了怎么办、失败了又怎么办……

 

这样的游戏,我会持续玩下去,一直玩上三四年。”

 
 
子杰的妈妈肯定了他的说法:“他从小到大没玩过多少游戏,但是只要玩进去,就会一直思考,还经常想,如果是他设计这个游戏,还可以怎么做。

 

 

爱思考的子杰,让妈妈很放心。这一次的作业,更是给了妈妈相当大的惊喜:“这个设计游戏的项目,虽说是人文课的作业,但其实孩子的语文、数学、美术、逻辑思维、团队合作、演讲表达,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这个过程,真的特别好!”

 

 

03

每一个城市

都可以有自己的样子

 

正如子杰妈妈所说,这个作业,是一项综合性极强的挑战。

 

首先,当然需要对人文学科的深入理解。为了相对客观地还原宋朝社会风貌,子杰并没有急着上手做游戏,而是把《东京梦华录》完整地通读了一遍。

 

“我想知道,设计这样一个模拟经营类的游戏,应该重点体现这座城市的哪些方面。所以我就去读书,我想,书里重点描写的内容,应该就是比较重要的方面。

 

比如说,它用很大的篇幅,描写了宋朝的宫殿是什么样的,道路是什么样的,像莲池街、花束街、御街,我读书的时候印象就很深。我就认为,这是非常具有宋朝特色的东西,应该在游戏中重点展现。

 

另一类让子杰浓墨重彩描绘的,则是他自己有浓厚兴趣的“高级服务设施”,比如说马球场、关扑所、田猎场,等等。

 

 

展现出来的是街景、建筑、服务设施,但读书和设计游戏的过程,却让子杰越来越清晰地看到了宋代社会的样子。

 

“我感觉,古时候有很多的规矩和习俗,人们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能去哪儿、不能去哪儿,受到很大限制;再加上资源匮乏,一方面造成贫富差距巨大,另一方面很容易引发战争。所以,古人的生活中,往往没有什么选择。

 

作为现代人,我们的生活有相当大的自由度。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社会的进步。

 

不过,对于现代社会,子杰也仍然希望再进一步。他认为,像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各方面设施完善,反而成了新的条条框框,限制了人们的想象力。“在我的游戏当中,想把东京城建成什么样都可以,没有限制,感觉我能主宰整个城市,非常有成就感。”

 

 

也因此,子杰并不打算像大多数游戏那样,对玩家建设的城市给出固定的评判标准。

 

“每一个城市都可以有自己的样子,没有好坏之分。

 

如果玩家的目标是‘使这个城市的人口最多’,就可以建设密密麻麻的的住宅区,也许看起来很拥挤,不那么好看,但实现了人多的目标。

 

或者玩家可能想‘尽量美一些’,那就要建很多景观,比如绿化带、公园、景点之类的,房屋和服务性建筑就少一些。

 

 

总之,你可以自己做主。”

 

给予他人选择的自由;不用自己的好恶去判断和限制他人。单凭这两点,这款游戏,已经让人刮目相看。

 

 

04

要有规划

一开始就计划周全

 

当然,一款模拟经营类的游戏,不能纯靠玩家自由想象,必须有详细合理的升级体系,创造出真实的“经营感”。以,参数的设计和各个体系之间的逻辑关联,就显得尤为复杂,也尤为重要。

 

“你经常会发现,想要干这件事,就得就得提前干完那件事,要干那件事,还得再往前思考。就是说,你要有规划,需要从一开始就计划周全。

 

比如刚才咱们说,有的玩家目标是‘人口最多’。那能不能只堆砌大量的住宅呢?其实是不行的,因为人多了,道路就会拥堵,居民不舒服了就会搬走。而要升级道路,是要花很多钱的,要挣钱,就需要建设其他的设施。

 

《清明上河图》局部:繁华拥挤的街道

 

比如咱们也提到了,关扑所,它是一个高级娱乐场所,要花不少钱才能建成,但它会吸引新的人口,还会增加政府的税收收入。

 

而且,不同的道路规划,也会形成不同的拥堵点。所以,在动工之前,你就要想好,我要建什么样的道路,在道路的什么位置安排哪些建筑物。这是一个整体。

 

第一次设计游戏,就做了这么宏大和完整的体系,难度可想而知。子杰说,对于参数的设定,只是一个初步设想,以后还需要大量的验证和调整。

 

第一个调整,是晓雨老师帮他们完成的。

 

在最初构想的货币体系中,交子是纸币,一张纸而已,而铜币是贵金属,比交子的价值更高。

 

晓雨老师就跟他们讨论:交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它为什么在北宋时期出现呢?是因为经济繁荣,大宗贸易很多,但整箱的铜币不便携带,才出现了交子。也就是说,一张纸币应该代表很多的铜币,而不是相反。

 

《东都· 崛起》中的货币体系

 

这样的讨论,让游戏的逻辑更为合理。当然,同学们对于历史的进程,也从原来的死记硬背,转而有了自己深刻的理解。

 

有意思的是,子杰还在游戏中加入了一些巧妙的小心思,让晓雨老师印象相当深刻:“他们安排了一个NPC,就是皇帝。通常咱们的理解是,皇帝颁发诏谕,你就必须执行。但他们却说,皇帝的要求有可能不利于城市发展,你可以不听。我觉得作为一款游戏,它大部分地方尊重史实,而在这样的环节上很好地融入了趣味性,我很喜欢。”

 

 

那么,会有哪些“不合理要求”呢?比如,皇帝想过得更骄奢淫逸,要求扩建皇宫区,那么,玩家就可以从自己的城市建设目标出发,决定是“服从”还是“拒绝”。

 

“但是,这里有个随机数,皇帝有一定的概率会生气。原本每隔24小时,皇帝会给你一定的建设资金,如果把他惹怒了,有可能好几天都不给你发钱了。”子杰笑着解释。

 

 

05

这是点点滴滴

经年累月的沉淀

 

除了游戏的整体思考和设定,第三件费心费力的工作,就是美工了。子杰妈妈提到,子杰对于美工的要求很高,甚至认为美工是这款游戏最大的挑战,毕竟,建设一座城市,美观是最吸引人的元素之一。

 

“子杰三四岁的时候,每个月会去医院复查过敏性鼻炎,候诊的时候,就拿个小本子画画。虽然画得不好,他也没有说画的是什么,但一看就知道,是他那时最喜欢的游戏,鱼乐园。”子杰妈妈说,“他不但会画游戏中的场景,还会结合自己的想象,画一些新的元素。

 

从那时起,子杰就喜欢用涂涂画画的方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特别是对于游戏的思考。

 

这一次,有了正式的展示机会,子杰自然非常重视。除了和小伙伴一起在网络上寻找合适的图标,像地图、建筑物、街道这些内容,包含大量个性化设计,网络图片无法体现他们的设想,他便亲手绘制概念图

 

子杰手绘:左上-初始游戏区,右上-皇宫区(3级),下-港口

 

同时,子杰妈妈还注意到,虽然图标画得很精美,但子杰做出的第一版游戏说明,是简单的文字堆砌,阅读起来不太舒服,也缺乏节奏感,于是就跟他商量,是不是还有更好的展示方式?思考之后,子杰用表格重新整理了所有升级体系,妈妈发现,连表格的边框粗细,都做了统一的设计。

 

这一轮更新完成之后,子杰团队不仅在绘画技术和WORD、EXCEL的具体操作上有所进步,他们的游戏展示,在在整体审美上,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对此,子杰妈妈特别欣慰。

 

“平常他打游戏,就经常在脑子里琢磨,如果是他去设计,会怎么做;有时他读一本书,看到一些有趣的场景,也会思考这个场景能不能转换到游戏里,可以怎样呈现。

 

比如他最喜欢的,《我的世界》,他就喋喋不休地说,这个游戏怎么设计的,涉及到哪些物理和化学知识,矿石怎么炼、需要哪些成分、用多高的温度加工……这一方面是娱乐,另一方面更让他有机会思考,很多课堂上的知识,怎样揉和到游戏中,甚至应用到生活中。

 

在长城开学典礼上

到了这次的大作业,他也总跟我念叨,他是怎么设计的,为什么这样设计,他的初衷是什么,实现了哪些设想,还有哪些暂时实现不了的……我能感觉到,他真的很投入,也有很大收获。

 

在我看来,这就是日常点点滴滴、经年累月的积累,沉淀下来的结果,让我非常开心。”

 

 

06

我想要

更深层次的思考

 

老师和家长都给出很高的评价,按说,子杰团队应该非常自豪。但子杰却明确说到,自己有个很大的遗憾。他指的,就是最初策划阶段发生的“团队分裂”事件

 

“当时,他们说要经营一个酒楼,我说要做大一点,规划人民的生活。现在看来,我们各自都没有说到关键点,结果彼此都没有看到对方的亮点,就分裂了。

 

直到前几天的小组展示,我才知道他们除了酒楼本身,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设定,就是酒楼中会发生一些特定事件。比如说,皇帝要来这里吃饭,竞争对手给了你一个皇帝喜欢的菜单,你该不该相信他呢?你要去做选择,做对了,抓住了机遇,会得到奖励。

 

我觉得这些选择,会引发玩家的思考,从中获得一些做人的道理。游戏虽然简单,却很有深度,这一点特别吸引我。

 

而我的游戏呢,虽然看上去挺复杂的,但说实话,在思考的层次上,比他们要浅很多。”

 

《清明上河图》局部:酒楼和饭店

 

这款深深吸引了子杰的游戏,就是一开头那个“展示人间疾苦”的小酒楼。当他们听完子杰的汇报,同样也给予了子杰充分的肯定:“我们都觉得对方做得很好,如果能合在一起,那做出来的游戏就很完善了!”

 

确实,每一款游戏,都有鲜明的特点。

 

比如把都城变成“试炼场”的姑娘们说,她们绝对不是简单粗暴的打怪升级,而是结合宋朝真实的历史事件,去触发各种剧情。

 

比如《大宋商街》小组,设计了古风版“大富翁”,用现代桌游的方式,还原东京城的繁荣街景,甚至还做出了第一版原型。

 

比如《梦华录》小组,真的通过编程,实实在在地呈现了从路边摊、到小酒馆、再到大酒楼的养成过程。在编程的过程中,他们还邀请了同样会编程的子杰,一同打拼。

 
 

再比如同样是从其他小组中独立出来的《北宋风华》,还是酒楼,却别出心裁地设计成了汇集天下文人名士的神秘场所。李清照、苏轼、王安石、狄青、包拯、李师师……每个人物都有特殊技能,帮助酒楼获得食材、收入、名气……

 

回顾这一个多月的历程,学生由4个小组“分裂”为6个小组,有争论,有合作,有明面上的竞争和较劲,更有暗地里的欣赏和赞叹。

 

热烈讨论中的人文课堂

 

这个年纪的孩子,常常羞于表达对他人的钦佩,像子杰那样明确地夸奖“对手”,相当少见。但令晓雨老师开心的是,她观察到,不论孩子们嘴上怎样“炫耀”自己的作品,不论在过程中有多少意见不合,不论在学术上出现什么不同观点,却从没有妨碍他们的友谊。

 

 

“他这个年纪,十三四岁,有很多火花”,子杰妈妈也非常欢迎这种同辈之间的碰撞,“今天读一本书,明天老师给一个新观点,后天跟同学聊到有趣的事情,都会让他有很多新思考。”

 

这些思考,现在也许还很零散,天马行空,不成体系。比如子杰有时想做国家网络安全,也对脑机接口方面的研究感兴趣,还曾突然说要做哲学家,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

 

但子杰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要研究的哲学,是人类的情感规则。我希望能给机器人制定规则,输入情感。

 

这样的表达,让人似乎看到一根若有若无的线,把他的想法,逐渐串联成型。这根线,会在一次次这样的大作业中,在孩子和老师、孩子和孩子之间的持续碰撞中,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实在。终有一天,这群孩子身上,将会迸发出巨大的能量。